中国社会报:邹城市实现市镇村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全覆盖 | |||
| |||
(稿件来源:中国社会报2022年9月5日3版) 近年来,山东省邹城市以深入推进慈善组织网络建设为抓手,大力弘扬慈善文化,积极开展慈善捐助活动,全社会慈善氛围日渐浓厚,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在扶危济困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 高度重视 推进慈善组织覆盖城乡 强化组织领导。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,就基层慈善组织的机构设置、办公场所建设、人员配备以及慈善基金募集、管理和使用等作出明确规定和规范。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基层慈善组织工作领导小组,召开全市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动员大会,各镇(街)成立由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,慈善总会、民政局负责人跟进联系指导,有力推动了镇(街)、村(居)慈善组织建设。 强化示范带动。先行选择交通便利、工作扎实、群众基础好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镇街、村居作为示范点,建设慈善组织。指导试点镇(街)起草《关于建立慈善分会和行政村慈善工作站的实施意见》等,会同试点镇(街)党委政府确定分会负责人候选人选和村(居)慈善工作站站长和组成人员,明确“五个一”建设标准,即有一个阵地、一块牌子、一套制度、一本台账、一个公示栏。在试点镇街慈善分会成立前,指导在该镇街50%以上的村(居)先行成立慈善工作站,在举行试点镇(街)慈善分会成立大会时,组织各镇(街)民政工作分管负责人、民政办主任赴现场观摩,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工作迅速在全市16个镇(街)全面推开。 强化精准扶持。市慈善总会拨付150万元资金精心打造16个镇(街)、48个重点村(居)示范站点,并对所有慈善组织的门牌、上墙制度图版、捐赠救助公示栏等进行统一样式、统一制作、统一安装,对慈善组织的各类档案进行统一制作和书写装订,有效保证了基层慈善组织创建工作顺利进行。在推进市、镇、村三级慈善组织网络全面建立的同时,还在市慈善总会成立慈善志愿服务中心,在各镇(街)建立志愿服务站,在各村(居)设立志愿服务室,积极发展壮大慈善志愿服务队伍,迅速实现市、镇、村三级慈善捐赠救助和志愿服务网络全覆盖。 规范管理 打造慈善优质服务平台 理清关系,准确定位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,明确市、镇、村慈善组织的隶属关系,镇(街)慈善分会、村(居)慈善工作站遵循市慈善总会章程,在慈善总会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,接受镇街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、村委会的双重指导和监督管理。 选好班子,配强队伍。各镇(街)慈善分会会长由镇(街)行政主要负责人担任,秘书长由民政办负责人担任,设专兼职工作人员2—3人,负责日常工作。市慈善总会对各镇(街)秘书长和财会人员进行专题培训。村级慈善工作站设站长1名、工作人员2—3名,站长由村委会主任担任,工作人员由村委会从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中推荐选定。 健全制度,规范管理。指导各镇(街)慈善分会制定工作规程,完善各项规章制度,明确了慈善宣传、发展会员、募集善款、慈善救助、服务网点建设等工作职责。创新慈善捐赠管理制度,各镇(街)分会、村(居)工作站的资金谁募捐、谁使用,总会不挪用、不平调,让基层组织把慈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,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。 强化监督,阳光运行。制定了严格的慈善资金管理办法,市慈善总会为各分会设立专账,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严格把关,不定期对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;村级慈善工作站募集的善款和对困难群众的救助,均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,接受群众监督。市慈善总会还将募捐和救助情况在慈善总会官网公示,并邀请审计部门每年对慈善账目进行审计,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,切实做到让捐赠者放心、受助者满意,给公众一本“明白账、放心账”。 丰富载体 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 慈善捐赠实现新突破。镇、村慈善基层组织的全面建立,对全市慈善捐赠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。疫情期间,市慈善总会联合市红十字会,第一时间向全市发出倡议,有力支援了疫情防控。2004年以来,连续17年在全市开展“慈心一日捐”活动,各级党政机关带头,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,社会各界踊跃献爱心。 慈善救助载体得到新拓展。镇、村慈善组织网络的形成,为慈善救助提供了上下联动、协调配合的工作平台。过去,救助主要侧重于大病救助,镇慈善分会的成立、特别是村级慈善工作站的成立,培育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救助项目,救助类型也更多样。 慈善公信力实现新提升。镇、村基层慈善组织建立后,邹城市每年都开展“捐助全公开、满意在慈善”活动,在市、镇、村慈善机构均设立捐赠救助公开栏,公布善款捐助和使用情况,推行社会监督员制度,举办大型“慈善公开周”和“慈善开放日”活动,广泛接受社会监督。实行慈善首席接访员制度和效能监督制度,对群众求助和爱心捐赠事项限时办结,累计接待困难群众5000余人次,收到感谢信2000余封、锦旗33面,群众满意率达98.6%。 | 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 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