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
> 新闻动态 > 媒体关注
中国民政:山东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以“五融五创”机制赋能基层治理
发布日期:2022-12-18浏览次数:字号:[ ]

(稿件来源:《中国民政》杂志) 


山东省济宁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的重要指示,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,探索实施“五融五创”工作机制,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。

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组织建设,创过硬基层组织。坚持将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,列入市对县基层党建考核和乡村组织振兴考核范畴,压紧压实县乡党委责任。结合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等活动,每月开展1次经典诵读活动,丰富组织生活。以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涵养干部为政之德”为主题,抓好政德轮训,开展“送教下乡”1700余次。开展以孝敬老人、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“党员六带头”活动,并将党员划片定岗联户,以党员带动家庭、影响社会,弘扬传统美德。

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(社区)干部队伍建设,创德治样板。选拔任用村(社区)干部以德为先,政治上不过关“一票否决”。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任职资格由县乡联审,推行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,把“德”贯穿选任全过程。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村(社区)干部培训的“必修课”,融入课程、融入日常。通过开展廉政宣讲、观看警示教育片、干部家属签订助廉协议等,持续营造以清为美、以廉为荣的氛围。推行村级“小微权力(公共服务)”清单制度,引入“党员干部家庭廉促制”,以家助廉、以廉促家。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,每半年进行村“两委”干部民主评议,结果作为考核定级、评先树优等重要依据。

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为民服务,创服务联动模式。坚持“民为邦本”,持续完善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、村(居)民代表、党员联系群众制度,回应群众关切。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联动,选派267支工作队、1554名第一书记下沉乡村一线,服务镇村发展。选派2.5万余名党员干部,组建6148个民情书记服务队,定期到村居走访。由党组织领办“幸福食堂”、开设“四点半”课堂,成立了近千支以“五老”为主要力量的志愿服务团队,常态化开展服务。

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风村风民风,创孝和村居。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“孝和”思想精髓,坚持“家风、村风、民风”并育。常态化开展孝贤之星、孝星标兵、孝心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,组织家庭美德故事会等各类巡讲巡演活动。探索运用“孝和+”模式深化移风易俗和村居环境整治,在全市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“孝老敬老爱老养老”教育基地、家风家训教育基地。建立“孝老敬亲”志愿者队伍,常态化开展爱心义剪、义诊等志愿服务。在市县乡村四级建设“和为贵”调解说事中心,年均调解案件1.3万件,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居、大事不出乡镇。

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,创“三治融合”路径。以弘扬优秀儒家文化为主线,持续完善党建引领下法治、德治、自治“三治融合”的基层治理体系。依托“和为贵”调解说事中心,推行以党组织为核心、村(社区)干部为主体、宣传调解为手段的治理模式,依法解决矛盾纠纷。开展法治宣讲,构建和谐法治村居。定期举办道德讲堂,成立“道德评议协会”,倡导群众崇德向善,构建和睦人居关系。严格执行“四议两公开”,以县为单位修订《村级议事协商指导目录》,建立健全由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牵头、群众代表等参加的议事协商制度,以党建引领群众自治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